各国货币政策会议密集召开货币依旧宽松退出大幕难启

银行理财 阅读 121 2024-05-09 14:12:13

各国货币政策会议密集召开货币依旧宽松退出大幕难启

各国货币政策会议密集召开货币依旧宽松退出大幕难启 更新时间:2010-9-8 7:21:23   记者王婧综合报道

9月6日至9日,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央行,将陆续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并公布利率决议。外界预计,在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尚不稳健之时,各国央行普遍加息的可能性很小,各国仍将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巩固尚显温和的经济复苏。

多数央行或暂不加息

虽然二季度欧洲经济增长速度令人满意,但是欧洲央行2日仍然决定连续第17个月维持1%的基准利率不变,并将无限制贷款措施延长至明年1月18日。有分析认为,欧洲的这一举动显示出欧洲各国经济增长尚不平均,全球经济放缓的忧虑仍未消除,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刺激退出策略还将延后,此举将为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定下基调。

目前,日本、加拿大和英国的利率都维持在历史低位。日本中央银行日本银行8月30日召开临时金融政策会议,决定追加金融宽松政策,将市场注资规模由20万亿日元提高到30万亿日元,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依然维持在0.1%的低位;加拿大央行目前仍将利率维持在0.75%的低位;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的主导利率仍然维持在0.5%的历史最低水平,并一直维持向市场提供的直接货币供应量规模。

分析人士认为,为防止银行借贷收紧阻碍经济增长,英国利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而加拿大央行自6月以来已经连续两次上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0.75%,此次预计将继续加息25个基点。

澳大利亚是金融危机后唯一经济正增长的发达国家,已经连续3个月维持基准利率4.5%不变。澳大利亚二季度经济的强劲增长使澳央行加息的市场预期加大。但分析认为,由于10月底公布的第三季度通货膨胀数据是决定加息与否的关键指标,澳大利亚可能到四季度才会加息。

经济复苏尚显温和

今年二季度以来,虽然欧洲各国目前都已经进入复苏轨道,但是仍面临复苏极度不均衡和复苏后劲不足的问题;美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复苏均也呈现出明显的放缓迹象,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呈现疲软态势。

二季度,欧元区整体经济实现了四年来的最快增长,但是各国间的差距却十分明显。德国和法国等大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是西班牙、意大利和爱尔兰等国经济依然持续低迷。据悉,德国二季度经济环比增长2.2%,创两德统一以来最大增幅,但是同期西班牙经济仅增长0.2%。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美国第二季度GDP按年率增长1.6%,增幅与前两个季度相比大幅下降。日本二季度经济实际增幅仅为0.1%,远远低于上两个季度1.0%和1.1%的增幅。

加拿大统计局8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加拿大今年第二季度实际GDP实现了环比增长0.5%,按年率计算增长2.0%,但是大大低于第一季度的修正值5.8%。

分析认为,欧元区二季度经济包含着建筑业产能推迟释放、世界杯赛事等不具有持续性的偶然性因素,同时欧元区失业率仍处于10%的高位,不排除未来几个季度欧元区GDP增速可能会下滑至0.3%左右的风险,加之美国和日本等经济体复苏步伐放缓,这些因素都将促使各国央行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

退出策略普遍延迟

今年年初,经济复苏态势一度趋好,各大发达经济体央行开始争论如何选择合适时机退出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然而,在目前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的情况下,各国延迟货币政策退出计划已成定局,各央行对退出时机避而不谈,转而关注如何采取措施刺激经济增长。

美联储不断放出继续扩大宽松政策的信号。据悉,美联储原本从3月开始退出实施了一年的量化宽松措施,但上个月不得不变相重启了量化宽松政策,除继续维持低利率不变外,还把到期的机构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回笼资金再次用来购买美国长期国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近日还表示,如果经济前景显著恶化,美联储将不惜通过“非常规”的货币宽松政策向经济提供进一步支持。

日本上月30日公布的进一步货币宽松举措也旨在抑制日元对美元汇率的不断升值,并促使经济回暖,但是这些举措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市场反应相当冷淡。法新社的报道称,日本这些措施在选举前的政治意义甚至大于经济意义,日本央行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十分有限,只剩下全面干预汇市,但由于欧美各国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货币升值,日本即使全面干预汇市也只能取得短期效果。

专家提醒,作为全球最主要流动性闸口的美欧日纷纷重启宽松货币政策,会使因缺乏实体投资机会而导致的流动性泛滥现象进一步加剧,这加大了新兴经济体的防通胀压力,新兴经济体采取加息措施的同时,应当警惕货币升值风险。

bitget官网app

bitget官方平台

app下载

bitget官方网站下载地址

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各国央行货币政策面临巨大挑战全球出现降息潮 下一篇: 各地争抢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

相关资讯